P&M的教學目標

時代劇介紹 ﹞(包含何謂時代劇?,《風林火山》,人物介紹,直襲劇場等)
目前以2007NHK年度大河劇《風林火山》為主要介紹

歷史介紹﹞包含(歷史事件、歷史重要景點兩類)
介紹風林火山的歷史背景作詳盡的介紹

對現今文化的影響﹞包含(祭典介紹等)
針對當時所遺留下來的風俗作初步的介紹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川中島合戰

馬上就要進行戰爭了

勇敢的戰士們

大家衝吧




川中島合戰,是日本戰國時代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與越後國國主上杉謙信之間發生在川中島數次大小戰役的總稱。發生於天文22年(西元1553年)10月到永祿7年(西元1564年),前後總共五回。
開戰的原因,是上杉軍意圖協助北信濃豪族村上義清等人奪回領地、並同時阻止武田軍的勢力向越後國延伸。而戰後的結果,上杉軍未能奪下北信濃,北信濃仍持續為武田信玄所占領。
川中島位在現今日本長野縣長野市,是犀川與千曲川之間所沖積出來的區域,並且是從越後國進入信濃國的必經之地。對於甲斐國與越後國來說,川中島的得失將象徵著國土的威脅及拓展的掌控權。因此川中島的地理位置十分具有重要性。

川中島現況
川中島現圖

位於兩河相接之處的沙洲即是當時的戰場
兩川的沙洲即是合戰處




天文22年 (1553年8月) 第一次川中島合戰 (又稱布施戰役)

天文22年時,武田信玄攻下信濃、驅逐了原本佔有此處的村上義清和小笠原長時等國人眾。失去領地的他們被長尾景虎(上杉謙信)所收留,景虎命令上田的房景出兵鎮守,更答應信州各將的簽署求援,協助奪回領地。
於是長尾軍與武田軍即開始發生衝突。在第一次川中島之戰中,長尾軍在擊退武田軍的前鋒隊後撤軍、雙方都無重大損失。長尾景虎在第一次會戰後,為了提升自家的威信及鞏固權力,上洛拜見征夷大將軍足利義輝。武田方則開始進行軍制改革、為再度的衝突做準備。

1555年3月(弘治1年) 第二次川中島合戰 (又稱大塚對陣)

武田軍與上杉軍在信濃境內的犀川兩岸對峙,隔江佈陣。上杉謙信在善光寺扎紮營,武田信玄則在三公里外的大塚駐軍。由於大塚地勢較低,武田軍的補給路線長,戰略上是上杉謙信佔上風。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最後是武田請出了今川義元出面,將犀川(善光寺以北割讓給謙信,結束了近兩百天的對峙。

1557年2月(弘治3年)第三次川中島合戰

武田信玄杉煽動越後大熊朝秀、與城資家叛亂,並趁機出兵攻佔葛山城,此時越後大雪紛飛,謙信想出兵救援也動不了,4月中雪融之後,越後軍出兵越過國境南下,抵達岩鼻,而後奪善光寺佈陣,而武田則回到松本平,雙方在上野原交戰,根據流傳下來的記載,這一次謙信似乎有意開戰,但武田仍採取避戰態度,而到了八 月情勢快要無法控制之時,信玄透過正室三條夫人向本院寺十一代座主顯如,在越中發動一向一揆,逼迫謙信退兵前往越中,第三次川中島合戰結束。

第四次川中島的佈戰圖
川中島佈戰圖

川中島合戰中,最有名的便是第四次川中島合戰。
  當時雙方都各自宣佈自己獲勝。
  這場戰役的戰死者,有一說是上杉軍三千多人、武田軍四千多人,加上受傷者累計傷亡率上杉方72%、武田方88%。
  傳說,在這場戰鬥中上杉謙信曾一度單槍匹馬殺入武田陣中砍殺武田信玄,並有經常在歷史小說與歷史劇中出現的經典畫面─「三太刀七太刀」。
什麼是「三太刀七太刀」?
請參照此教學網誌的相關主題:
請點選此處


  根據甲陽軍鑑的說法,這場戰役「前半是上杉獲勝、後半是武田獲勝」。在戰術上上杉軍成功地破解了武田軍的奇襲,而且殺死了武田方很多重要的名將;但是戰略上是武田的勝利因為他仍繼續占領有大部份北信濃。犀川以南的信濃為武田、犀川和善光寺以北仍為上杉的勢力範圍。


1564年8月(永錄7年) 第五次川中島合戰 (又稱鹽崎合戰)

武田信玄出兵攻打上野國西邊,雙方又再川中島對上,但是這次雙方再也不輕言開戰,只對峙了60天就撤兵了。





參考資料:http://home.gamer.com.tw/blogDetail.php?owner=vic1211tw&sn=94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9D%E4%B8%AD%E5%B3%B6%E4%B9%8B%E6%88%B0
http://tw.myblog.yahoo.com/tatsuyachen80/article?mid=268&prev=604&l=f&fid=25


沒有留言: